《马诗》是汉乐府短诗,收录于《乐府诗集》,最早见于《汉书·礼乐志》。诗歌反映了西汉时期统治阶级穷兵黩武,大量征发民夫修筑长城导致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。
诗歌开篇直接点题,以“客从远方来”引出征发民夫的残酷现实。“东家之子”,指征发去服劳役的民夫。“牵牛东入门”,点明民夫被强行征发。“易服乘肥马”,指民夫被征发后,不得不换上军服,骑上肥壮的战马,踏上征途。
“建功立名”,是对民夫寄予的厚望。然而,现实情况却与之相反。“出胡未及反”,说明民夫连胡人的影子都没见到,就已经客死途中。“边头怪石间”,点明了民夫牺牲的悲惨境地。
诗歌最后两句,“岂知弊衣生,转死沟壑间”,进一步揭示了民夫的悲惨命运。他们不仅衣不蔽体,食不果腹,而且死后连个葬身之地都没有,只能曝尸荒野,被野兽啃食。
《马诗》语言朴实无华,意境凄凉悲惨,真实地反映了西汉时期统治阶级穷兵黩武,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,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。
《诗意石灰吟》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,收录于《随园诗话》。诗歌通过对石灰的描写,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。
诗歌第一句“千锤万凿出深山”,描绘了石灰生成的过程,也暗喻了人生道路的艰辛。就像石灰一样,只有经过千锤万凿,才能从深山中开采出来,成为有用之材。
“烈火焚烧若等闲”,写石灰在烈火中焚烧的场面,突出石灰的坚韧和顽强。诗人借此勉励自己和世人,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,要像石灰一样坚忍不拔,永不放弃。
“粉身碎骨浑不怕”,进一步赞扬了石灰的牺牲精神。石灰在烈火中焚烧,虽然粉身碎骨,却毫无畏惧。诗人将石灰的这种精神比作人生中对理想的执着追求,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和挫折,也要勇往直前,永不言败。
“要留清白在人间”,是全诗的点睛之笔。诗人通过对石灰的赞美,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:像石灰一样,虽然一生坎坷,但也要留下清白和正直的名声,成为一个有用的人。
《诗意石灰吟》语言朴实无华,意境深远,充分体现了袁枚的诗歌创作风格。诗歌既是对石灰的赞颂,也是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,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