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贺(790—816),字长吉,唐代著名诗人,有“诗鬼”之称。李贺出生于河南昌谷(今河南宜阳),其父李晋肃早逝,李贺自幼随母改嫁至洛阳。李贺自幼聪慧,颖悟过人,16岁时便考中进士,担任过奉礼郎等官职。但是,李贺的仕途并不顺利,他多次被贬谪,最后客死他乡。
李贺的诗歌创作与他的坎坷身世密不可分。李贺自幼丧父,随母改嫁,从小就尝尽了人间的辛酸冷暖。这种不幸的遭遇使他养成了孤僻、忧郁的性格,也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深深的烙印。
李贺的诗歌风格独树一帜,与众不同。他的诗歌想象丰富,语言奇诡,音调铿锵,被誉为“鬼才”。李贺的诗歌中经常出现鬼怪、幽灵等超自然形象,这些形象往往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,代表着李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懑。
李贺的诗歌语言也十分独特。他善于运用比喻、夸张等修辞手法,使诗歌的形象更加生动,含义更加深刻。李贺的诗歌音调铿锵,富有音乐性,给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感染力。
李贺的代表作有《李凭箜篌引》、《南园十三首》、《雁门太守行》等。这些诗歌都充分体现了李贺诗歌的独特风格,是李贺诗歌创作的巅峰之作。
《李凭箜篌引》是李贺最著名的诗歌之一。这首诗描写了李凭在箜篌上演奏音乐的情景,诗中运用了一系列夸张、比喻等修辞手法,将李凭的演奏技艺描绘得惟妙惟肖,令人叹为观止。
《南园十三首》是李贺的另一首代表作。这首诗描写了南园的景色,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、拟人等修辞手法,将南园的景色描绘得生动形象,充满了诗情画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