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请缨冀申》是李白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,玄宗派御史中丞姜皎赴幽州为封常清督兵讨伐契丹时所作。
当时,契丹叛乱,玄宗派宦官鱼朝恩到河北前线宣慰将士,鱼朝恩在幽州大肆搜刮,搞得军心涣散。玄宗得知后十分震怒,于是派御史中丞姜皎赴幽州为封常清督兵讨伐契丹,并要求各镇节度使带兵勤王。李白闻讯后,写下《请缨冀申》一诗,以表达自己愿披甲上阵、杀敌报国的决心。
君不见临胡三万兵,一举而下幽州城。
莫学班超拒五校,仍令单于妒汉兵。
丈夫生无一死报国,此事百代共奇功。
天子如闻臣此语,定将直上凌霄京。
《请缨冀申》是李白著名的从军诗之一。诗中,李白满怀激昂的爱国热情,表达了他愿披甲上阵、杀敌报国的决心。诗歌语言豪迈奔放,气势磅礴,充分体现了李白作为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。
诗歌开篇,李白便以“临胡三万兵,一举而下幽州城”的壮观景象,展示了唐朝军队强大的军事实力。接着,李白以“莫学班超拒五校,仍令单于妒汉兵”的历史典故,批评了班超的保守思想,认为班超不应该拒五校于国门之外,而应该主动出击,让单于畏惧汉兵的强大。
在诗歌的最后,李白表达了自己愿披甲上阵、杀敌报国的决心。他写道:“丈夫生无一死报国,此事百代共奇功。”意思是大丈夫一生总有一死,报效国家是最光荣的事情,这件事将被世人永远传颂。
《请缨冀申》是一首充满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的诗歌,充分体现了李白作为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