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
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
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天宝三年(公元744年)在宣城时所作,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之情:
第一个字"床"字为全诗奠定基础,这是一首夜思,而这床前明亮的月光与地上的霜,都暗示了时值深夜。
当时李白正独自一人住在宣城的客舍里,夜晚睡不着觉,躺在床上辗转反侧,起来走到窗前,看到窗外皎洁的月光照了进来,把大地照得一片银白,仿佛地上铺了一层霜。
清冷的月光不禁让诗人怀疑,怀疑地上铺的一层霜,是因为霜降的季节到了,还是窗前的雪照了进来,使得霜色格外明亮呢?
起句"床前明月光",颔联"疑是地上霜",转折处用"举头望明月",由自己的住所,转到美好的事物之上,收句用"低头思故乡",又从美好的事物回到了自己的感受,表现出诗人情感的流动与起承转合。
诗人举头望向月亮,月亮是那样皎洁明亮,是那样遥远不可及,而自己却身处异乡,思念着远方的故乡和亲人。
“低头思故乡”一句,欲言又止,蕴藉无穷。闭上眼睛,李白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,看到了家乡的山山水水,听见了家乡亲人的呼唤声。
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,情真意切,意境优美,历来为人们所传诵。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”描绘出宁静美丽的夜景,也传达了诗人独特的感受。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,表达了羁旅异乡的孤独寂寞之情。
全诗紧紧围绕“月”字来写,从“月”引出“乡思”,用景物来衬托情感,表现了李白这个诗人的孤寂心情和他牵挂家人的深厚感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