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西林壁》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(1071年)春作于杭州灵隐寺,是苏轼现存最有名的诗篇之一。
诗的前三句运用神思妙想,以西湖春景起兴,点出总题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。
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。庐山景色变幻无穷,主要是因为人身处其中,见识有限。而诗人因长期身居“尘世”,长期与社会名流交游,所以对仕途之争、权贵之门看的太重,未能跳出“名利场”的圈套,所以看不到社会本来的面目。
这两句诗也受到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。佛教禅宗认为,“一切唯心造”,一切事物都是由人们的心念所产生的,所以外界本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不变的模式。对于外界的认识,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认识。如同佛家所开悟的道理,源于人对自身、对外界一切事物的真正了解。因此,诗人栖身于庐山胜地,身处清幽寂静的环境中,人与物合二为一,“游于物之外”,才能获得“不识庐山真面目”的感悟。
最后一句诗“会须要上高峰,始知山外有山”,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意境和内涵。想要真正认识事物,就必须跳出事物的固有范围,从更高的角度和更广阔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。对于人生来说,这就要求人们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,不断地超越自己,才能真正地认识世界和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