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,“画中诗”和“梦中人”都是指虚幻、不真实的事物。
“画中诗”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王维的《画》一诗中:“画图省识春风面,环珮空归月下楼。”诗中,“画图”指的是画中的人或景,“春风面”和“月下楼”都是虚幻、不真实的事物。因此,“画中诗”可以理解为虚幻、不真实的事物。
“梦中人”这个词最早出现在《楚辞·九歌·东皇太一》中:“梦中之情何灼灼兮,思公子兮徒离忧。”诗中,“公子”指的是梦中的人,“徒离忧”是指虚幻、不真实的情感。因此,“梦中人”可以理解为虚幻、不真实的人。
“画中诗”和“梦中人”连用,一般用来形容虚幻、不真实的事物。例如,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《无题》一诗中:“春风不度玉门关,归梦难通关塞黑。”诗中,“春风”和“归梦”都是虚幻、不真实的事物。因此,可以理解为“春风”和“归梦”都不能通关塞黑。
此外,“画中诗”和“梦中人”连用,还可以用来形容虚幻、不真实的情感。例如,在唐代诗人杜牧的《阿房宫赋》中:“秦人不暇自哀,而后人哀之;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。”诗中,“秦人”和“后人”都是虚幻、不真实的情感。因此,可以理解为“秦人”和“后人”都哀叹阿房宫的覆灭,但却没有从中吸取教训,以至于阿房宫的覆灭一再重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