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汉国山河在》为唐朝诗人李白所作,此诗是李白于天宝十四年(755年)行至让水时所作。时安禄山反叛,李白极愿一展抱负,但不见任用,经过让水时有感而发,写下了《汉国山河在》一诗。
全诗以雄奇的笔触,奔放的热情,歌颂了唐王朝的雄伟河山、坚固的国防,激励将士们为维护国家的统一而英勇战斗,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、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。
诗歌以“汉国山河在”开篇,开门见山,点明了诗歌的主题。紧接诗句“汉月照高台”写出汉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,表现了诗人对唐朝气吞山河、家国富强的景象的向往和对盛世景象的赞颂。
“江流春水绿”句中,描绘了春天里江水碧绿澄澈,景色宜人。充分展示了唐朝的国家景色十分秀丽,彰显了汉族人民性格豪迈、乐观、奋发、向上的精神面貌。“锦绣家山丽”句中,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山河的深情赞美,展现了诗人对盛世景象的向往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。
《汉国山河在》一诗中,李白运用对比的手法,将汉王朝的辉煌景象与安史之乱后的残败景象进行对比,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。
诗歌第一节中,“汉月照高台”和“江流春水绿”描绘了太平盛世下汉王朝的壮丽山河,“锦绣家山丽”写出了汉王朝的富饶繁荣。第二节中,“征旗蔽日月”和“旌甲耀霜雪”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,而“老将尚磨剑”和“壮士犹愤发”则写出了将士们的决心和斗志。
全诗饱含诗人对唐王朝的盛世景象的向往,是对唐王朝气吞山河、家国富强的景象的赞颂,表达了诗人希望国家统一、繁荣昌盛的心愿。
“汉国山河在”一句,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坚定信念。诗歌最后一句“愿将腰下剑,直为斩楼兰”,更是表达了诗人希望为国家统一而战,立下赫赫战功的远大抱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