谷雨,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也是雨生百谷的意思。在这段时间,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,正是农作物播种的最佳时期。因此,古人有“谷雨前后,种瓜种豆”的说法。
谷雨的七言诗有很多,其中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《清明》。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(755年),当时杜甫正在奉命出任华州司功参军。在清明节期间,他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。
《清明》
清明时节雨纷纷,
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借问酒家何处有?
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这首诗的背景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(755年)的清明节。当时,杜甫正在奉命出任华州司功参军。在清明节期间,他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。
诗的开头两句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”写出了清明节的景象。清明时节,春雨绵绵,路上行人纷纷撑伞而行,心中充满了离愁别绪。
第三句“借问酒家何处有?”写出了作者想要借酒消愁的心情。清明节是思念亲人的节日,作者在异乡,难免会感到孤独和悲伤。因此,他想找一家酒馆,喝上一杯酒,来排遣心中的愁绪。
第四句“牧童遥指杏花村”写出了作者在酒馆里遇到了一个牧童,牧童为他指路,让他找到了杏花村。杏花村是一个美丽的地方,那里有盛开的杏花,还有清澈的泉水。作者在这里饮酒赏花,暂时忘记了心中的忧愁。
这首诗通过对清明节景色的描写,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。诗中运用比喻、拟人等手法,使诗句生动形象,富有感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