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春望》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七言律诗,又名《望春》。这首诗作于公元757年(唐肃宗乾元二年)秋天,杜甫在华州作别好友后,东渡黄河,到河南巩县时所作。当时,安史之乱刚刚平定,杜甫在华州度过了一年多的闲适生活。他奉命到洛阳为官,途径巩县时,看到黄河水势浩大、波涛汹涌,不禁想起长安的残破景象和人民的苦难,写下了这首诗。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诗歌第一句“国破山河在”点明了诗歌创作的背景——安史之乱后。安史之乱导致唐朝国破,山河破碎,一片萧条。诗歌第二句“城春草木深”描写了巩县城春天的景象。虽然是春天,但由于战乱,城中一片荒芜,草木丛生。诗歌第三、四两句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写出了诗人看到春光后的感想。诗人看到春花盛开,不禁流下感伤的泪水;听到鸟鸣,也不由得触景生情,为与亲友离别而伤怀。诗歌第五、六两句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写出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。战火连绵三月,家书难寄,一封家书价值万金。诗歌第七、八两句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”写出了诗人的衰老和憔悴。诗人因战乱而白发增多,搔头时头发都短得不能用簪子插了。
总的来说,《春望其一》是一首感伤之作。诗人通过对巩县春天景象的描写,抒发了自己对安史之乱后国家衰败、人民离散的感慨,以及对亲友的思念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