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从军行》是中国古代的一首著名诗歌,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,也是王昌龄最具代表性的边塞诗之一。该诗作于天宝九年(750年)王昌龄从军奉命出征西域时。当时,唐玄宗为了维护边疆安宁,派遣大将李光弼出兵讨伐西域的叛乱势力,王昌龄作为李光弼的幕僚,随军出征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边境战火已持续三个月,家书抵得上万金。老人搔头发都变白了,稀疏得几乎难以用簪子固定。
县吏知我至,辟门迎我归。儿女亦相迎,披衣觉露滋。
县吏知道我回来了,打开门迎接我回家。儿女也出来迎接我,披着衣服感觉到了露水的湿润。
东边日已出,西边雨已晴。南湖秋水夜,泛月弄轻舟。
东边太阳已经出来了,西边雨已经停了。南湖的秋水在夜晚泛着月光,轻舟在湖中荡漾。
同护理远客,且共从容吟。相看十年内,谁能为此情?
互相照料着远方的客人,且一起从容地吟诵。互相看着十年之内,谁能有此情怀?
《从军行》是一首感人肺腑的诗歌,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,以及对亲人和家园的思念之情。整首诗通过对战火连绵、家书万金、白发搔更短等战争场景的描写,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。同时,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和家园的思念之情,特别是对家书的渴望和对儿女们的思念,体现了诗人浓厚的亲情和乡情。最后,诗人通过对东边日已出、西边雨已晴等自然景色的描写,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和平的渴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