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熹,著名理学大师、教育家,著有《四书章句集注》等诸多作品。
> 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
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朱熹这首《观书有感》诗,以清澈的池塘为喻,将读书比作汲取知识。他认为,读书能够开阔视野,增长知识,让人变得更加聪明。就像清澈的池塘,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,才能保持清澈见底。读书也是如此,只有不断地学习,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,保持思想的活力。
荀子,战国时期思想家、儒家代表人物,著有《荀子》等作品。
> 学不可以已。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,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故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,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
荀子这首《劝学》诗,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,主张“学不可以已”。他认为,学习就像染青,颜色会比蓝草更青;学习就像结冰,寒气会比水更冷。木材本来是弯曲的,但经过绳子的拉直,就可以成为车轮,圆规都能画出。即使是枯朽的木头,经过车轮的加工,也能变得有用。所以,人通过学习可以变得正直,就像金子经过磨刀石的磨砺可以变得锋利一样。君子广博地学习,经常反省自己,就会懂得明理,做事不会有差错。
杜甫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著有《杜工部集》等作品。
> 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。
杜甫这句诗出自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》,意思是读书读到了一定的数量,下笔写文章就会有神采飞扬的感觉。这句诗形象地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,读书可以开阔视野,增加知识,提高写作水平。读书越多,知识越丰富,写文章时就能得心应手,下笔如有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