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精选历代咏狗诗》中提到,最早出现在诗歌中的狗是《诗经·小雅·白华》里:“白华菅兮,白茅束兮,视尔友君子,无信兮。”其中,“束”的本义为捆缚,借喻栓狗的绳索。清人汪仲贤对“白华菅兮,白茅束兮”句注释说:“白华菅,茅之白者;白茅束,用以束狗。”
南朝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黜免》中:“月黑,遂见其一狗,……便捉之,令左右牵于后。至舍门,忽不见狗,而锁在手中。”这个故事中,狗作为线索,贯穿始终,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《晋书·孙楚传》中:“楚自少,尤爱犬。……楚出则与犬俱,常抱置膝上,谓人曰:‘凡名犬各有所能,常有可取,故吾爱之。’”孙楚是晋朝名臣,他爱狗成癖,自幼即伴狗左右,甚至将狗抱在膝上,视若己出。
西汉刘向《说苑·杂言第二》中:“犬之名固有,而按之知非。其短者,犬似狐,其长者,犬似狼,其小者,犬似麝,其大者,犬似虎。”狗的外形、习性不同,其用途也不同。其中,“犬似狼”的狗,善于追踪,可以用来破案。
《初学记》卷二十《犬部三》中:“李陵既降匈奴,少子为胡儿所爱,虏人常指以为陵子。汉使过,陵子唁使,汉使见儿意有哀,而儿不知书。乃伪云:‘有所遗脱,汝父知之否?’遂以书简与之。儿赍还,见其父,其父发书视之,乃李陵将降匈奴绝笔也。陵得书,乃泣。”这个故事中,狗是李陵之子脱险的幕后功臣,堪称立下大功。
《诗经·小雅·瓠叶》中:“瓠叶题题,何其愁矣!……我心匪石,不可转也。我心匪席,不可卷也。威仪棣棣,不可选也。谓予不信,有如皦日。”赋中“我心匪石,不可转也。我心匪席,不可卷也。”,是形容其人意志坚定,一往无前,并非如石头般坚硬,或如席子般柔软,可以随意转移和卷曲。而结尾句“有如皦日”,则是以烈日之光来暗指其人铁石心肠。
《战国策·秦策四》:“秦召赵奢母,令行报奢,且曰:‘不即来,烹汝。’舍人受命,反报曰:‘太后令人报将军,曰:‘将军必速来,毋留。妾事将军十有余年,知将军宿饱者,常赢余;夜饱者,常赢半。今太后闻将军之食,有余如是。妾以为将军,必且烹于秦,太后恐不得食将军之羹,故令妾急报将军。’”原本这句话是说,“太后”让她的使者对赵奢说:“将军应赶快回来,不要逗留。我侍奉将军十多年,知道将军在白天吃饱时,剩下来的饭,常常多达三分之一;在夜间吃饭时,剩饭至少有一半。今天,我太后听说将军吃了那么多东西,剩下的饭菜如此之多,认为将军一定是被秦国烹杀了,怕吃不着将军的肉羹,所以让我赶紧给你报信。”,但实际上是错解了意思,所以译文里意思是反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