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唐代边塞诗人王翰。这首诗是王翰在凉州时所作,当时他正值壮年,意气风发,胸怀报国之志。
全诗用朴实无华的语言,描绘了边塞雄壮的景象,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敬佩之情。
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
第一句写的是边塞特有的音乐——羌笛。羌笛是一种源于西域的乐器,它的声音悲凉悠扬,常常被用来表达思乡之情。
第二句写的是边塞特有的气候——春风不度玉门关。玉门关是汉代通往西域的门户,也是边塞的重要关隘。这里的“春风不度”,不仅是说边塞的春天来得晚,也暗示着边塞的气候恶劣。
两句诗合起来,就勾勒出了一幅边塞的景象:
羌笛的悲凉悠扬,春风吹不到玉门关,边塞的春天来得晚。
接着,诗人又写到了戍边将士:
西出阳关无故人。
这一句写的是戍边将士的孤单寂寞。阳关是汉代通往西域的另一门户,也是边塞的重要关隘。“西出阳关无故人”,意思是说,戍边将士西出阳关后,就再也见不到亲人了。
唯见戌卒守边疆。
这一句写的是戍边将士的坚守。戍卒,就是戍边的士兵。他们日复一日地守卫着边疆,保卫着国家。
两句诗合起来,就写出了戍边将士的孤单寂寞和他们对国家的坚守。
最后,诗人又写到了自己的感慨:
此地一为别,孤蓬万里征。
这一句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感受。他即将离开凉州,踏上戍边的征途。他知道此去千里,不知何日才能归来。
浮云游子意,落日故人情。
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对故人的思念。他想到自己即将远行,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亲人和朋友。
两句诗合起来,就写出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。
出自唐代边塞诗人岑参。这首诗是岑参在奉节(今四川奉节)时所作,当时他正在边塞戍边。
全诗用细腻生动的笔触,描绘了边塞秋日的景象,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对边塞生活的感慨。
塞外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。
第一句写的是边塞秋日的景象。诗人用“异”字,就点出了边塞秋日的与众不同。
第二句写的是鸿雁南飞。衡阳是湖南衡阳,是鸿雁南飞的必经之地。诗人用“无留意”三个字,就写出了鸿雁对边塞的漠不关心。
两句诗合起来,就勾勒出了一幅边塞秋日的景象:
边塞的秋日与中原不同,鸿雁南飞时也不愿意在这里停留。
接着,诗人又写到了戍边将士:
四万义勇戍楼兰,兹焉殄尽胡尘暗。
这一句写的是戍边将士的功勋。楼兰是西域的一个古国,在汉代时被西汉军队攻灭。这里的“四万义勇”,就是指西汉军队。
第二句写的是戍边将士的牺牲。胡尘,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军队。这里的“兹焉殄尽”,就是说,戍边将士们在与胡尘的战斗中牺牲殆尽了。
两句诗合起来,就写出了戍边将士的功勋和牺牲。
最后,诗人又写到了自己的感慨:
更听却过闻战鼓,相看白首不相识。
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同情。诗人听到战鼓声,想到戍边将士们正在浴血奋战,不由得对他们产生了同情之心。
毛骨化为土,青山见我老。
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感慨。诗人想到戍边将士们的牺牲,不由得感慨万千。他想到自己终有一天也会化成泥土,只有青山会永远见证他的衰老。
两句诗合起来,就写出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对边塞生活的感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