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风雪宿芙蓉山主人》
唐代:杜甫
清晓山头听鸟声,数声啼后又无声。
茅檐相对坐终日,一榻横眠有梦惊。
夜深风雪愈凄紧,归梦无寻处,
忽忆故人天际去,计程今已到南溟。
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(755年)十一月,安史之乱爆发后,杜甫从长安西行逃难到秦州(今甘肃天水),寄居在芙蓉山主人家中。
诗歌赏析:
开头两句写清晨山中的寂静。山头传来几声鸟啼,然后又归于沉寂。诗人独坐茅檐下,与主人相对而坐,终日无语。第三、四句写夜晚风雪愈加凄紧,诗人辗转反侧,难入梦乡。第五、六句写诗人忽然想起远在天涯的故人,不禁黯然神伤。
全诗以“风雪”为背景,烘托出诗人孤寂寥落的心情。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,没有激昂的感情,只有淡淡的哀愁和无尽的思绪。诗人用平实的语言,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,读来令人动容。
第一联起句中“清晓”与“静”合写雪后山林的早晨:万籁俱寂之中,山头偶尔传来数声鸟啼,写出清幽寂静的境界。“啼后又无声”,点染出鸟声在寂静之中的轻微,十分准确地传达出晨光的清幽意境。清幽寂美的山林,没有惊扰诗人安闲的兴致,因此颔联说他“茅檐相对坐终日”,悠然自适,诗人与房东相对而坐,彼此虽默默无语,却在心灵上相知相通。在此种寂静之中,身心俱得到休息的情态,也略可与陶渊明《饮酒》诗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问君何能尔,心远地自偏”的诗意比美。
颈联则从夜半写起,上句写风雪愈加凄紧,紧锁眉头的诗人辗转反侧,难以成眠。这一句写到夜深,才见出“晓”字的含义。同时还暗合“宿”字,从一个侧面烘托出彻夜难眠的含义,神态毕肖地描摹了旅途中的孤冷心境。下句写诗人忽忆故人,心神不定,想象故人此时正漂泊天涯、行至何处,令诗人的思绪难以平静。这是夜半失眠的原因,也是蒙胧入睡以后忽然惊醒的原因,贴切地表露出诗人风雪夜羁旅的孤寂之感,同时也自然地流露出对战乱生活下故人安危的关切之意。
尾联紧承上文的思绪,写诗人忽然想起远在天涯的故人,不禁黯然神伤。计程:计算行程。南溟:传说中的南海。诗人想象故人此时正漂泊天涯、行至何处,令诗人的思绪难以平静。
全诗以“风雪”为背景,烘托出诗人孤寂寥落的心情。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,没有激昂的感情,只有淡淡的哀愁和无尽的思绪。诗人用平实的语言,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,读来令人动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