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静夜思》感悟,具体作品如下:
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
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
《静夜思》是李白在安史之乱中,于天宝十四年(755年)七月九日在湖北江陵县写的。他在该县受到道士吴筠的热情款待,住了十余天。后来吴筠将要东行,李白送他到黄鹤楼。离别时,李白写此诗赠吴筠。
《静夜思》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诗,全诗仅四句,语言凝练,朴实无华,但意境深远,情感真挚,千百年来广为传诵。
诗的第一句《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》,描绘了诗人深夜在床上躺着,看到窗外皎洁的月光,怀疑它是地上结的霜。这句话写出了诗人孤身一人在异乡的寂寞和思念故乡的心情。
诗的第二句《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》,表达了诗人抬头望明月时,想到远方的故乡和亲人。这句话写出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。
《静夜思》是一首朴实无华、却感人至深的诗。它通过简单的语言,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,让人产生共鸣。
《春望》感悟,具体作品如下: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《春望》是唐代诗人杜甫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(755年)冬,作者在因安史之乱颠沛流离之际,返回京师长安,目睹当时国都荒凉衰败的景象而作。
《春望》是一首著名的诗歌,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。
诗的第一句《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》,是全诗的开篇之句。诗人用“山河在”和“草木深”这两个意象,对比出国势衰微、国都荒凉衰败的景象。
诗的第二句《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》,诗人用“花”和“鸟”这两个意象,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。“感时”二字,写出了诗人对时局的敏感和担忧。“花溅泪”和“鸟惊心”,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愤和焦虑。
诗的前两句是诗人对眼前所见的景象的描写,后两句则是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家人的思念。后两句诗中,“烽火连三月”和“家书抵万金”这两个意象,都是当时战争的写照。“烽火连三月”是指战争连绵不绝,“家书抵万金”是指家书难得到,十分珍贵。这两句诗,写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,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