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又称端阳节、龙舟节、重午节、天中节等。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龙图腾崇拜,后逐渐演变成驱邪祛病、纪念屈原、吃粽子、赛龙舟等习俗。端午节期间,人们会创作诗词歌赋来表达对端午节的祝福和纪念。
端午节与屈原的死有着密切的关系。相传,屈原投江后,楚国人民纷纷划船打捞他的尸体,并沿河投下粽子,以防止鱼虾吃掉他的尸体。久而久之,便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、赛龙舟的习俗。
端午节诗词歌赋的内容十分丰富,不仅有对屈原的悼念,还有对端午节风俗的描写,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端午节风俗的描写:端午节诗词歌赋中,也有不少作品描写了端午节的风俗。例如,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竞渡歌》一诗中,就对赛龙舟的盛况进行了生动的描写。“鼓声三下红旗开,两岸呐喊震山海。舟如箭射风驰电逝,宛若游龙戏沧海。”
对美好生活的向往:端午节诗词歌赋中,也有不少作品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例如,宋代诗人苏轼的《端午日》一诗中,就表达了对端午节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“一年将尽日已长,遂令佳节热难当。雕檐画栋垂杨绿,中使持符迎巧娘。”
端午节诗词歌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不仅记录了端午节的习俗和历史,也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悼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