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在端午节这一天,人们会吃粽子、赛龙舟、喝雄黄酒等。宋朝大诗人文天祥在端午节这一天写下了著名的诗篇《端午》,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。
端午节到了,艾叶和菖蒲飘香,龙舟竞渡,热闹非凡。
粽子飘香,酒壶盛满了美酒,雄黄酒驱邪避灾,端午节的气氛好热闹。
盛世里,端午节的习俗年年如此,就像在梦境一般。
但如今,家国破碎,山河残破,我又身在狱中,伤痛与我相伴。
第一句“端午临中夏,时清日复长”,写出了端午时节的季节和气候特点。端午节在仲夏时节,天气晴朗,白昼变长。
第二句用“艾蒲香满堂,龙舟争渡忙”来描绘端午节时的热闹场面。艾蒲香满堂:艾叶和菖蒲是端午节的标志性植物,人们用它们来驱赶邪气。龙舟争渡忙: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传统民俗活动,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第三句“佳节粽叶飘,美酒胜琼浆,雄黄涂角黍,门户庆端阳”写出了端午节时的美食和习俗。佳节粽叶飘:粽子是端午节的特色食品,用糯米、肉、蔬菜等包制而成。美酒胜琼浆:端午节人们还会喝雄黄酒,用雄黄酒来驱邪避灾。雄黄涂角黍:在端午节时,人们还会用雄黄在牛角上涂抹,以驱除害虫。门户庆端阳:端午节时,人们还会在门上挂艾叶、菖蒲,以驱赶邪气。
第四句用“盛世忆华年,神州履末昌。身屯茅屋悸,心逐战鼓忙”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。盛世忆华年:诗人回忆起过去盛世时的美好时光。神州履末昌: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感到担忧。身屯茅屋悸:诗人身处牢狱之中,内心感到不安。心逐战鼓忙:诗人听到战鼓声,心中忧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。
第五句“临屈亲何幸?言存国可忘。感君忧庙社,念友更悲伤”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。临屈亲何幸:诗人身处屈辱之中,但他仍然感到幸运,因为他能够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。言存国可忘:诗人说,只要国家能够存在,个人的荣誉和利益都无所谓。感君忧庙社:诗人感谢君主对国家和社稷的忧虑。念友更悲伤:诗人想到那些正在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朋友,心中更加悲痛。
第六句“愿将一死报,国恨与家仇。”写出了作者的报国决心。诗人说,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国家和民族,来报答自己的家人。诗人用“愿将一死报”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。
《端午》这首诗作于宋末元初,当时,宋朝被元朝灭亡,文天祥被元军俘虏。在狱中,文天祥写下了这首诗,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。这首诗感情真挚,语言朴实,充满了爱国热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