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,也是中华民族的重大节日之一。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,其中比较常见的说法是纪念屈原。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,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。由于政治上的失意,他投汨罗江而死。为了纪念屈原,人们在五月初五这天吃粽子、赛龙舟,以此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。
端午这首诗写于端午节,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。这篇诗以时间为序,勾勒了诗人端午节的所闻所见所感。
全诗共八句,前四句写诗人所见所闻。首句“五月五日报端午”点明了时间,交代了端午节的风俗;
“千门艾帜招魂魄”写出端午节人们用艾叶辟邪驱瘟的风俗;
“万户榴花映碧幢”则描绘了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悬挂龙舟的景象。
后四句写诗人的所感,由端午节联想到屈原,引发了诗人的感慨。
“屈子祠边竞渡忙”写出端午节人们赛龙舟的热闹景象,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之情;
“鸭鸭飞舟逐浪忙”则写出诗人看到龙舟竞渡时,鸭子也被惊动,四处飞散的情景,表现了诗人对龙舟竞渡的赞叹之情;
“家家门户尽沿江”写出端午节人们都聚集在江边观看龙舟竞渡的情景,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;
全诗语言平实晓畅,感情真挚感人。诗中不仅描写了端午节的风俗,还抒发了诗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,表现了诗人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