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释义】
端午节,又称端阳节、龙舟节、天中节等,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,日期为农历五月初五。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龙崇拜,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。
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诗人,他一生忠贞报国,却遭小人谗言诬陷,被楚王放逐流放。公元前278年,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中投汨罗江而死。
端午节这首诗,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创作的。诗中写道:“五月五,过端午,门插艾,香满堂。吃粽子,赛龙舟,纪念屈原,报国忠。”
【赏析】
这首诗语言朴实,通俗易懂,但情感真挚,意境深远。诗中的每个细节,都与端午节的习俗和传说紧密相关,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,感受到端午节的浓浓节日氛围。
诗中的“门插艾,香满堂”一句,写的是端午节的习俗。端午节,人们会在门上插艾草,以驱邪辟虫。艾草是一种具有浓郁香气的植物,它可以驱赶蚊虫,也可以提神醒脑。
诗中的“吃粽子,赛龙舟”一句,写的是端午节的庆祝活动。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,它用糯米包上各种馅料,蒸熟后食用。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,它起源于古代的龙崇拜,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纪念屈原的活动。
诗中的“纪念屈原,报国忠”一句,写的是端午节的纪念意义。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,他一生忠贞报国,却遭小人谗言诬陷,被楚王放逐流放。公元前278年,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中投汨罗江而死。端午节,人们吃粽子,赛龙舟,就是为了纪念屈原,赞颂他的爱国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