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,又称端阳节、龙舟节、重午节,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。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龙崇拜,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祭祀屈原、吃粽子、划龙舟、驱邪避害为主要内容的民俗节日。
从《诗经·国风·周南·采葛》中可以见到有祀龙的记载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有“以龙纪官,以祀山川”的记载,说明在远古的先民时代,龙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重要图腾物,祭祀龙是人们祈求平安和丰收的重要活动之一。
在屈原投江后,人们为了纪念他,在端午节期间都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。《史记·屈原贾谊列传》中有记载:“屈原既死之后,楚有宋玉、唐勒、景差之徒者,皆好辞而以赋见称。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,纵横颇侈,因以滑稽自媒,谓之楚辞。”可见屈原的死对后世影响很大。
到了唐代,端午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。《全唐诗》中就有很多关于端午节的诗歌,比如李白的《端午日》、杜甫的《端午》等等。
其中李白的《端午日》诗中写道:“五月五日午,赠我绣香囊。何以报之答,端阳一束桑。”这首诗反映了唐朝端午节期间人们赠送香囊的习俗。
而《宋史·礼志》中也有记载:“端午,赐士庶米及粽,旌旗彩仗,环绕龙舟,竞渡于江。”可见端午节的习俗在宋代更加丰富多彩。
到了明清时期,端午节的习俗已经基本定型,并一直延续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