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,又称端阳节、龙舟节、天中节等,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。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的龙舟竞渡习俗,据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。当时,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那天投汨罗江自尽,后人为了纪念他,便在端午节这天吃粽子、划龙舟、赛龙舟等,以示纪念。
帝高阳之苗裔兮,朕皇考曰伯庸。摄提贞于孟陬兮,惟庚寅吾以降。
皇览揆余初度兮,肇锡余以嘉名:
名余曰正则兮,字余曰灵均。
纷吾既有此内美兮,又重之以修能。
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。
汩余若将不及兮,恐年岁之不吾与。
朝搴阰之木兰兮,夕揽洲之宿莽。
日月忽其不淹兮,春与秋其代序。
唯草木之零落兮,恐美人之迟暮。
不抚壮而弃秽兮,何不改此度?
乘骐骥以驰骋兮,来吾道夫先路!
昔三后之纯粹兮,固众芳之所在。
杂申椒与菌桂兮,岂惟纫夫蕙芷?
彼尧舜之耿介兮,既遵道而得路。
何桀纣之猖披兮,夫唯捷径以窘步。
惟夫党人之偷乐兮,路幽昧以险隘。
岂余身之殚殃兮,恐皇舆之败绩。
忽奔走以先后兮,及前王之踵武。
荃不察余之中情兮,反信谗而齌怒。
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,忍而不能舍也。
指九天以为正兮,夫唯灵修之故也。
卒被谗而身死兮,名岂曰不死也?
这首诗是屈原在被楚怀王流放期间所作,抒发了诗人对楚国前途的忧虑和对自己的愤懑之情。诗中,屈原自述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,并表达了对楚国前途的忧虑。他还指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奸臣的谗言,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愤懑之情。
曹植《七步诗》:
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。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
白居易《端午》:
五月五日午,赠我一枝艾。感此圣人意,茅檐翠彩开。
龙舟争渡水,宝剑割龙回。
两岸罗旌起,万家箫鼓来。
屈子祠边醉,酒倾思汨罗。
这首诗是白居易在端午节时所作,抒发了诗人对屈原的缅怀和对端午节的赞美之情。诗中,白居易描述了端午节的习俗,并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缅怀之情。诗人还赞美了端午节的热闹和喜庆,抒发了诗人自己对端午节的赞美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