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月夜》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,作于乾元二年(759年)秋。当时,杜甫因安史之乱流离失所,客居四川成都,心情十分沉痛。中秋之夜,他独自登楼赏月,有感于乱世之苦,百姓之苦,写下了这首诗。全诗如下:
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 |
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 |
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 |
戍鼓断人行,秋边一雁声。 |
诗歌写中秋之夜,诗人露宿四川奉节县白帝城的江边,听到戍鼓声和雁叫声,想起远方的家人,感到独自漂泊秋夜之苦,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安史之乱的忧虑和对国事的关心。
首句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,是诗人对秋夜月光的感受。诗人说,从今晚开始,秋露变白了,月亮还是家乡的月亮最明亮。这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,也是对家乡美好景色的回忆。
次句“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”,是诗人对安史之乱中离散的亲人的思念。诗人说,自己的兄弟都分散了,不知道他们的死活。这是诗人对亲人的担忧,也是对乱世之苦的深切感受。
第三句“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”,是诗人对战乱的忧虑。诗人说,给远方的亲人寄信,却总是送不到,因为战争还没有平息。这是诗人对战争的厌恶,也是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。
第四句“戍鼓断人行,秋边一雁声”,是诗人对戍边的将士的思念。诗人说,戍边的鼓声断断续续,秋夜里只剩下雁叫声。这是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思念,也是对他们所经受的苦难的同情。
全诗以露、月、雁、鼓为景,寄托了诗人对家乡、亲人、国家和戍边将士的深切思念,以及对安史之乱的忧虑和对国事的关心。诗歌语言简洁,意境深远,是唐诗中的一首名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