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一生写过很多诗,哪一首是最好的,很难说。但有一首诗,却被后人称为“诗圣”杜甫的巅峰之作,那就是《春望》。
《春望》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(759年)春天,当时,杜甫正在奉命出使蜀地,途径秦岭时,因病滞留于此。病中,他登高远眺,不禁触景生情,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。
诗的开头两句,写出了春天的景色: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”国家破败,山河依旧存在,春天来了,城中草木茂盛,一片生机盎然。然而,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,却衬托出国家破败的悲凉。
中间四句,诗人写出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思念: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”诗人看到春天花开,不禁为国家的前途而流泪;听到鸟鸣,又为与家人离别而伤心。烽火连三月,他已经三个月没有收到家书了,而一封家书,对于他来说,比万金还珍贵。
最后四句,诗人写出了自己对未来的希望: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无端更渡桑干河,谁知我此身。”诗人已经老了,白发苍苍,头上的白发都短了,好像再也插不住簪子了。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还要渡过桑干河,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如何。
这首诗,语言朴实无华,但感情真挚深沉,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,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。它不仅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巅峰之作,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