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《登高》诗意
杜甫《登高》诗的写作背景与本诗诗意,见之前《九日蓝田崔氏庄》诗中。这里所用“蓝水远从白帝来”一句,据史籍考证,是说唐玄宗天宝六年(747)杜甫在洛阳时作的诗。所以大历元年(766)后,诗人六月流浪到蓝田,在崔氏庄登高见此远水,自然又使他想起了唐玄宗时的这一旧作来。这是大历元年秋九月九日重阳节。诗人从白帝城东望,但见蓝田水从蜀中流来,舀满这广阔的汉江。水天一碧,浩渺茫茫,江岸边秋草萋萋,黄花寂寞。诗人想到自己年过半百,而国运日衰,前途茫茫,不禁感慨系之。因此,登高作此诗云: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译文:
风急天高,猿猴的叫声凄厉悲哀,干净的江岸上白白沙滩,飞鸟一次次飞回来又飞去。无边无际的树木不停地飘落枯黄的叶子,望不到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奔流而来。一到秋天就要悲伤,总是远离家乡漂泊在外,百年来疾病缠身,独自一人登台凭栏远眺。艰辛痛苦像繁霜一样渗透鬢髮,潦倒失意时才刚停止喝浊酒。
这首诗是诗人杜甫在重阳节那一天登高所写的。诗人把秋高气爽的晴空、广阔无垠的江水、缤纷的秋色、浩瀚的落叶、悲凉的秋声、萧瑟的秋景,熔铸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,成功地表现了诗人感到世事沧桑、悲凉愁苦的思想感情。
诗中那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”的秋日景象,给人以无限的凄凉之感。诗的分量是落在了这“登高”之上。诗人登高,见到了秋日的美景,也看到了秋日的萧条,使他感慨万千,他登高是为了俯瞰万里秋色,表达自己的忧愁。
诗的最后两句“艰难苦恨繁霜鬢,潦倒新停浊酒杯”写尽了他的伤感情怀。诗人难堪艰辛的生活,头发也变得霜白了,心里充满了怨恨;诗人感到很失意,只好放下酒杯了。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,点出了诗人登高所看到的景象,以及他由此而产生的感情。
总之,这首诗是一首以景抒情的诗,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、象征等手法,将秋日的萧条衰败与自己的身世遭遇联系起来,通过描写秋日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忧愁和伤感。诗中所描绘的秋日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,对后世影响深远,成为后世诗歌中写秋的典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