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登黄鹤楼》是唐代诗人崔颢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。此诗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登楼后的豪迈情怀。诗中运用比喻、对偶等修辞手法,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鹤楼的雄伟气势和诗人登楼远眺的开阔胸襟。
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
过去仙人已经乘着黄鹤飞走了,这里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。黄鹤一去不回头,白云千百年来空自飘浮。
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。日暮乡关何处是?烟波江上使人愁。
晴朗的江面上,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,鹦鹉洲上芳草萋萋。日暮时分,故乡在何处呢?江上烟波浩渺,令人愁绪万千。
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黄鹤楼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。
孤帆远去,身影消失在碧空尽头,只见长江奔流入海。黄鹤楼中吹奏玉笛,江城五月却飘落梅花。
一为迁客去长沙,西望长安不见家。黄鹤楼中览胜事,眼前长卷画图开。
因为被贬谪而来到长沙,西望长安,却看不到家乡。在黄鹤楼中游览胜景,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长长的画卷。
何日归家洗客袍?银字笙调心自知。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只相似。
什么时候才能归家脱下这客旅的袍子?只有自己知道银字笙所奏出的曲调。人生代代相传,无穷无尽,而江上的明月年年相似,始终不变。
《登黄鹤楼》诗中运用了比喻、对偶等修辞手法,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鹤楼的雄伟气势和诗人登楼远眺的开阔胸襟。诗中还运用对比的手法,写出了诗人身处异乡的羁旅之愁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。
诗的开头两句“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”,用典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,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典故和诗人登楼时的空旷之感。诗的中间两句“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”,写出了黄鹤楼周围的秀丽景色和诗人登楼后看到的长江之景。诗的最后两句“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”,写出了诗人登楼后看到的长江之景和对人生的感悟。
这首诗意境深远,语言优美,历来为人们所传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