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的仕途不顺,加上安史之乱的爆发,使他遭受了巨大的打击。他在凤翔期间,经常登高远眺,思念家乡和亲人,并写下了这首《春望》。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解释:国家虽然破败了,山河依然存在。春天来临,城郭郊野草木丛生。
评论:诗句一、二句总写所见,设色清淡,却把山河破败与春景明丽的景象概括地交织在一起。一片苍茫,一片荒凉,从全诗看,首联给全诗奠定了忧伤的基调。国破而山河仍在,城春而草木犹深。诗人由衷地赞叹祖国山河的壮丽和春天的勃勃生机。但他没有停留在对祖国山河的咏叹上,而是由自然景物联想到人生,想到自己的仕途坎坷和身世飘零,由此引出后面的感慨。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解释:因时局动荡,看到花落觉得伤心,听到鸟鸣感到肝肠寸断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解释:烽火三个月来不断,家中的来信比万金还贵重。
评论:这两句承上写对自己所受离乱之苦的感情。“烽火连三月”,承接前文“国破山河在”。写烽火不断,国无宁日,从时间上更加形象地表现了战乱的艰难和漫长。“家书抵万金”,承接前文“恨别鸟惊心”。写战乱使亲人失散,信息断绝,故而家书难寄。同时又形象地比喻亲人间感情的深挚。 由前所说,杜甫与家人的信息断绝,身在凤翔,不知家人流落到何方。一句“家书抵万金”,读来真叫肝肠寸断。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1.对比烘托:
诗中用春天的勃勃生机与国家破败的景象进行对比,凸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和对和平的渴望。
2.比喻象征:
诗中将花草比作自己的眼泪,将鸟鸣比作自己的心声,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,抒发了诗人思乡怀亲之情。
3.借景抒情:
诗中通过对春日美景的描写,抒发了诗人忧伤的情怀,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国家的忧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