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春望》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公元757年(唐肃宗乾元二年)春天在秦州(今甘肃省天水市)所作。全诗如下: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: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这两句诗的意思是:白发人搔头,使头发更短了。满头白发多得几乎插不下簪子。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。
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,饱尝了人间的辛酸。他看到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,不禁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他多么希望能够早日平定叛乱,让国家统一,让人民安居乐业啊!但是,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,他却只能在秦州这个偏僻的地方,度过漫长的春天。
诗人满头白发,搔头叹息,头发越来越短,几乎插不下簪子。他为国家的前途担忧,为自己的遭遇悲伤。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白发苍苍、老态龙钟的形象,也表现了他内心的悲愤和无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