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望,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。这首诗作于公元757年(唐肃宗乾元二年)春,杜甫时年46岁。当时,杜甫正在奉命前往华州(今陕西华县)途中,途经咸阳古道时,有感于时局动荡,民生凋敝,作此诗。
诗题中的“望”字,不仅是指诗人远眺春景之意,更重要的是指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和平的渴望。
全诗共八句,四首。首联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,写出了诗人所见到的残破山河和荒芜城郭。国破,即指安史之乱后,唐朝的都城长安被叛军攻破。山河在,是指尽管战争造成了一片疮痍,但山河依然存在。城春草木深,是指春天来临,城郭中杂草丛生,一片荒凉景象。
颔联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,写出了诗人面对如此景象所产生的伤感情怀。感时,即感念时事。花溅泪,是指诗人在看到花开的时候,联想到国破家亡,不由得流下了眼泪。恨别鸟惊心,是指诗人在听到鸟叫的时候,联想到自己与亲友的离别,不由得感到心惊肉跳。
颈联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,写出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亲人的思念。烽火连三月,是指战争持续了三个月之久,烽火四起,战火连天。家书抵万金,是指在战乱中,一封家书显得尤为珍贵,因为它是亲人平安的象征。
尾联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”,写出了诗人因忧国忧民而白发增多,心情悲痛,以至于头发都短得插不上簪子。白头,是指诗人年老了。搔,是指抓挠头发。浑欲不胜簪,是指头发短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。
全诗通过对春景的描写,抒发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悲愤,对战争的厌恶,对和平的渴望,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。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之情,感人肺腑,令人动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