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少孤为客早,长贫守贱贫。
>父书传六籍,母训谕九经。
>虽有五男儿,总不好纸笔。
>阿娇女五人,皆堪织与缝。
>长年学种地,手把锄与犁。
>暮年有官守,始识诗与书。
>嘿然试吟咏,岂料成绝句。
>溪云初起日沉阁,山雨欲来风满楼。
>兴酣落笔摇五岳,诗成笑傲凌沧州。
>茅檐相对坐,终日一樽酒。
>荷锄归去来,日暮饭可休。
刘禹锡自幼父母双亡,早年便寄居在亲戚家,贫困潦倒。他从小就勤奋好学,博览群书,尤其喜爱诗经和楚辞。但他却没有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,而是选择了务农。他亲自耕田,种植庄稼,度过了很多个艰难的岁月。
直到暮年,刘禹锡才当上了官,开始接触诗书。他尝试着创作诗歌,没想到一鸣惊人,写出了传世名作《滁州西涧》。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,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滁州西涧的秀丽景色,以及诗人闲适淡泊的生活态度。
诗歌的第一句“溪云初起日沉阁”,描绘了夕阳西下,溪云初起的情景。诗人用“沉”字突出了太阳落山的速度之快,也暗示了时间流逝之快。
第二句“山雨欲来风满楼”,描绘了风雨欲来的情景。诗人用“欲来”和“满楼”两个词,营造了一种紧迫的气氛,让人不禁为即将到来的风雨而担心。
第三句“兴酣落笔摇五岳”,描绘了诗人兴致勃发,挥笔写诗的情景。诗人用“摇五岳”这个夸张的比喻,形容自己的诗歌气势磅礴,撼天动地。
第四句“诗成笑傲凌沧州”,描绘了诗人写完诗后,豪情万丈,睥睨一切的情景。诗人用“笑傲”和“凌沧州”两个词,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气度。
第五句“茅檐相对坐,终日一樽酒”,描绘了诗人と朋友对饮的情景。诗人用“茅檐”和“一樽酒”两个词,营造出了一种闲适淡泊的生活氛围。
第六句“荷锄归去来,日暮饭可休”,描绘了诗人结束一天的农活,回到家准备吃饭的情景。诗人用“荷锄”和“饭可休”两个词,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满足。
《滁州西涧》这首诗,通过对滁州西涧的描绘,以及诗人闲适淡泊的生活态度的刻画,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,对生活的热爱,以及对人生的思考。这首诗意境优美,语言朴实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