宠辱不惊,是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歌赋中常出现的一个词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能够在顺境和逆境中都保持镇定和从容,不被外界的影响所左右。宠,是指顺境、富贵,辱,是指逆境、贫贱。不惊,是指不慌张、不害怕。宠辱不惊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有良好的心态,能够泰然处之,不为外物所动。
宠辱不惊出自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这段话的意思是,上天在要给一个人重大的责任之前,一定会先使他经受各种困难和考验,使他的身心都得到锻炼,以便他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,不为外物所动。
宠辱不惊的意思是,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,都能保持镇定和从容,不受外界的影响。宠,是指顺境、富贵,辱,是指逆境、贫贱。不惊,是指不慌张、不害怕。宠辱不惊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有良好的心态,能够泰然处之,不为外物所动。
1. 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中写道: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意思是说,不要因为外物的得失而喜怒哀乐,而是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。
2. 苏轼的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中写道: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,意思是说,长江滚滚东流,历史上的英雄豪杰都已消逝,只有大江依然存在。
宠辱不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高尚人格境界,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追求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