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杜甫
原文:
曹氏亭边雨潇潇,未央宫里草萋萋。
一声清笛唱阳关,泪随曲度向西山。
译文:
曹氏亭旁的雨水声很清冷,未央宫里长着茂密的杂草。
一声清笛中传唱着西军的离别曲,只听得眼泪伴随曲中旋律,流向了西山。
赏析:
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。这一年,诗人杜甫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,因为落第,心情十分沮丧。于是,他便在长安以西的池塘边漫步,以排遣心中的郁闷。途中,他看到了曹氏亭和未央宫,这两处地方都曾是汉朝的繁华之地,如今却已经衰败不堪。杜甫想到自己仕途不顺,又联想到国家的衰落,不免心生感慨,于是写下了这首诗。
诗的开头两句,写了曹氏亭和未央宫的败落景象。这两句都是用对比的手法来写的。曹氏亭是汉朝皇亲曹参的旧居,当时是长安城中的著名建筑。未央宫是汉朝的皇宫,也是当时长安城中的标志性建筑。然而,如今这两座建筑都已经衰败不堪,曹氏亭边长满了荒草,未央宫里也是一片杂草丛生。这两句诗,表现了诗人对国家衰落的忧虑和对盛世不再的怀念。
诗的第三、四句,写了诗人听到笛声后的反应。第三句写笛声,第四句写泪水。笛声清凉,泪水悲凉,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和伤感。诗人听到笛声后,不禁想起了远方的朋友和亲人,于是眼泪便随着笛声流了下来。
这首诗,情景交融,意境深远。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衰落的忧虑,对盛世不再的怀念,以及对朋友和亲人的思念。全诗感情真挚,语言朴实无华,是一首非常感人的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