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杜牧于唐宣宗大中四年(公元850年)春初至长安。不久,宣宗病逝,懿宗即位。懿宗在朝者多是李德裕余党,而杜牧与李德裕素有矛盾,仕途因此发生曲折。大中五年(公元851年)十月,杜牧奉调离开长安,赴宣州任节度判官。
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”写诗人的思想感情。“感时”,指因触景而有所感。“时”,这个时代。诗人面对荒芜的长安城,回首王朝的兴衰更替,对国破家亡的惨痛现实,不禁悲从中来,潸然泪下。“恨别”,指因离别而产生的伤感。“别”,离别,唐朝的灭亡,导致亲友离别的悲剧。“鸟惊心”,表达诗人对离别之苦的刻骨铭心。诗人以花草鸟兽的悲悼来衬托自己的悲伤,借物抒情,含蓄委婉。
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”描述了边关的战乱频繁,家书的珍贵。烽火是指用来报警或传递军情的火堆,烽火连续不断,表明边关战事紧急。家书是指从家乡寄来的信件。“抵万金”表明家书的珍贵和重要。这两句诗紧扣“感时”、“恨别”,写诗人对战乱的担忧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。
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”写诗人的衰老和对时局的忧虑。白头是指头发变白,搔是抓挠的意思。诗人由于忧国忧民,头发已经花白,而且越来越短,以至于快不能用发簪固定了。“浑欲不胜簪”与上一句“国破山河在”相呼应,强调诗人面对国破山河的苍凉悲凉之感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感慨,以及对时局的忧虑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