蝉,是夏日的精灵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推崇的意象。在诗词歌赋中,蝉的形象常常被用来比喻高洁的品质、坚忍不拔的精神,以及对人生的哲理思考。
蝉,又名知了,是鸣蝉的俗称。它属于昆虫纲、蝉科,分为很多种。蝉的生活习性独特,一般在地下生活3~9年,然后钻出地面,在树上羽化成蝉,羽化后1~2个月死亡。蝉的一生短暂,但它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,在炎热的夏季,蝉鸣声此起彼伏,响彻云霄,让人们感觉到一种蓬勃的生机。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蝉的形象常常被用来比喻高洁的品质。在《诗经》中,就有“蝉蜕于丛,饥不可食”的诗句,这句诗说的是,蝉蜕皮后,即使饥饿到不行,也不吃东西,保持着自身的纯洁。在《庄子》中,也有“蝉噪林逾静”的诗句,这句诗说的是,蝉鸣声吵闹,反而更衬托出树林的宁静。这些诗句都表明,蝉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清高、脱俗的意味。
蝉的形象还常常被用来比喻坚忍不拔的精神。在《孟子》中,就有“蝉翼先春而死”的诗句,这句诗说的是,蝉的翅膀在春天之前就死了,但蝉却依然坚持歌唱,直到死去。这句诗形象地比喻了那些即使面对困难,也不屈不挠、坚持到底的人。在《淮南子》中,也有“蝉不知雪”的诗句,这句诗说的是,蝉不知道冬天有雪,所以它在秋天的时候仍然不停地歌唱。这句诗形象地比喻了那些即使面对困难,也不畏惧、勇往直前的人。
蝉的形象还常常被用来比喻对人生的哲理思考。在《楚辞》中,就有“蝉蜕变而成仙”的诗句,这句诗说的是,蝉蜕皮后变成仙,飞升而去。这句诗形象地比喻了人死后灵魂不灭,可以羽化成仙。在《佛经》中,也有“蝉鸣惊梦”的诗句,这句诗说的是,蝉鸣声惊醒了做梦的人。这句诗形象地比喻了人从迷梦中醒悟,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。
蝉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推崇的意象。蝉的形象常常被用来比喻高洁的品质、坚忍不拔的精神,以及对人生的哲理思考。蝉鸣声此起彼伏,响彻云霄,让人们感觉到一种蓬勃的生机,也让人们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