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蝉》是唐朝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,原诗全文如下:
本以高难饱,徒劳恨费声。
五更疏欲断,一树碧无情。
薄宦梗犹泛,故园芜已平。
烦君最相警,我亦举家清。
诗中第一句“本以高难饱,徒劳恨费声。”点出了蝉的特点:蝉以露水为食,清高自持,不愿屈身于污秽之中。诗人用蝉来自喻,表达了自己与世无争、不求名利的态度。他认为,即使自己清高自持,也不会得到世俗的认可和赏识,只会徒劳无功。
第二句“五更疏欲断,一树碧无情。”写出了蝉声的凄凉。五更时分,蝉声稀疏,仿佛随时都会断掉。一棵大树上只有蝉独自鸣叫,却没有人来欣赏。诗人用“一树碧无情”来形容蝉的处境,也表达了自己对世态炎凉的感慨。
第三句“薄宦梗犹泛,故园芜已平。”写出了诗人的遭遇。诗人虽然身居薄宦,却仍然受小人排挤,仕途坎坷。故园已经荒芜,诗人无法回去。诗人用“梗犹泛”和“芜已平”来形容自己的处境,表达了对仕途的失望和对故园的思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