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草》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,又名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,写于作者居住的草堂被秋风吹坏之后。这首诗描写了茅屋被秋风吹破后,诗人流离失所、穷困潦倒的悲惨境遇,抒发了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,社会经济繁荣,政治清明,人民安居乐业。但安史之乱后,唐朝国力衰弱,社会动荡,民不聊生。杜甫生于盛唐,经历了安史之乱,亲眼目睹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。他忧国忧民,多次上书言事,但都被统治者所拒绝。
《草》全诗如下:
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茅飞渡江洒江郊,高者挂罥长林梢,下者飘转沉塘坳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;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。归来倚杖自叹息,俄顷风定云墨色。秋天漠漠向昏黑,漫愁不消残菊花。
这首诗采用白描的手法,朴实无华,却字字扎心,句句感人。诗中,杜甫以草堂被风吹破这一生活小事为题材,通过对茅屋被风吹坏后,诗人流离失所、穷困潦倒的悲惨境遇的描写,抒发了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诗的开头两句,写秋风之猛烈,茅屋之破败。八月,秋风萧瑟,狂风怒号,将茅屋上三重茅草全部卷走。茅草飞舞,渡过江河,洒落在江郊。诗人用“卷”、“飞”、“渡”、“洒”等动词,生动地描绘了茅草被风吹走的情景。
第三、四句,写茅草的去向。茅草有的被挂在高高的树梢上,有的被吹进深潭里。诗人用“挂罥”、“飘转”、“沉塘”等词语,形象地表现了茅草在风中的飘零。
第五、六句,写村童欺侮诗人。茅屋被风吹坏后,诗人流离失所,穷困潦倒。村里的孩子们欺侮他老迈无力,竟然当面抢夺他的茅草。诗人用“欺”、“忍”、“盗贼”等词语,揭露了村童的***行径。
第七、八句,写诗人归来叹息。诗人从村里回来,倚杖叹息,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悲哀。诗人用“倚杖”、“叹息”等词语,表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。
第九、十句,写黄昏景色。秋天的傍晚,天色昏暗,残菊花在风中凋零。诗人用“漠漠”、“昏黑”、“残菊”等词语,渲染了悲凉的气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