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董大是唐朝诗人高适的作品,唐玄宗天宝十四年(755年)安史之乱爆发后,高适离职南下投奔唐肃宗李亨,在经过酒店时遇见了好友、诗人董庭兰,知道他还在长安,便请他同去,未果;次年冬,高适患病辞官,经过长安时,竟得知董庭兰已于前一年冬天病卒,遂写下此诗,表达他的深切悼念之情。
全诗如下:
相逢且莫推辞醉, 听唱阳关第四声。 从今别却江南路, 化作啼猿夜月明。
其中,最后一句“化作啼猿夜月明”的意思是:从此,我将化身为一只啼哭的猿猴,在月光下悲鸣,以表达我对你的思念之情。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猿猴常常被视为是悲伤和思念的象征。在许多诗歌和传说中,猿猴都被描绘成在月光下啼哭,以表达对已逝亲友的思念之情。例如,在《楚辞·九歌·湘夫人》中,屈原就在诗中写道:“帝子降兮北渚,目眇眇兮愁予。袅袅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”。在这首诗中,屈原就将自己比作一只在秋风中啼哭的猿猴,以表达他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