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蛮诗是北宋诗人苏轼所作的一首诗,别蛮诗讲述的是蛮夷乘隙围攻边塞,苏轼奉命前往前线抵抗蛮夷的故事。诗中描述了蛮夷的凶残,以及苏轼率领军队奋勇杀敌的情形。
景祐元年(1034),宋仁宗诏令苏轼为通判杭州,后因政见不合,于熙宁四年(1071)以乌台诗案之名贬官黄州。熙宁八年(1075),侬智高再起叛乱,占领广州、邕州等地,宋廷再次调集各路兵马围剿。
苏轼奉命出征,前往前线抵抗蛮夷。苏轼率军奋勇杀敌,数次击败蛮夷。在平定蛮夷之乱后,苏轼写下了这首别蛮诗。
《别蛮诗》
彤云惨淡日将暮,
江水东西血泊中。
石垒茅屋尽皆毁,
男妇老幼亦无存。
贼兵簇簇如山压,
羽檄频飞白昼昏。
银甲照日飞沙起,
男儿奋剑血飞旋。
山川如有灵,
安忍此残生。
不见中原百郡人,
流离颠沛苦艰难。
《别蛮诗》以朴实的语言,讲述了蛮夷乘隙围攻边塞,苏轼奉命前往前线抵抗蛮夷的故事。诗中描述了蛮夷的凶残,以及苏轼率领军队奋勇杀敌的情形。
诗的第一部分描述了蛮夷的凶残和边塞的惨状。“彤云惨淡日将暮,江水东西血泊中。”两句,写出了蛮夷攻陷边塞后的惨状。彤云惨淡,日将暮,夕阳西下,血染江水,边塞一片惨淡。
“石垒茅屋尽皆毁,男妇老幼亦无存。”两句,写出了蛮夷的凶残。石垒茅屋尽皆毁,男妇老幼亦无存,边塞的百姓惨遭杀戮,家破人亡。
诗的第二部分描述了苏轼率领军队奋勇杀敌的情形。“贼兵簇簇如山压,羽檄频飞白昼昏。”两句,写出了蛮夷兵力的雄厚和战争的激烈。贼兵簇簇如山压,蛮夷的军队像山一样压境,羽檄频飞白昼昏,战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。
“银甲照日飞沙起,男儿奋剑血飞旋。”两句,写出了苏轼率领军队奋勇杀敌的情形。银甲照日飞沙起,苏轼率领的军队身披银甲,在阳光的照耀下,飞扬的沙尘中,奋力厮杀。男儿奋剑血飞旋,苏轼的士兵个个奋勇杀敌,血花飞溅。
诗的第三部分写出了苏轼对战争的反思。
“山川如有灵,安忍此残生。”两句,写出了苏轼对战争的憎恨。山川如果有灵性,怎么会忍心看着黎民百姓如此残遭杀戮?
“不见中原百郡人,流离颠沛苦艰难。”两句,写出了苏轼对战争的反思。苏轼看到中原的百姓,流离失所,颠沛流离,苦不堪言,他不禁反思这场战争的意义。
《别蛮诗》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的诗歌。苏轼以朴实的语言,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,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憎恨和对和平的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