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鹭的形象最早出现在诗经中。清人在解释《诗經》篇名时称:“白露,言白之物在下也。露,秋气所凝结也,草木及禽兽毛羽皆白。盖写秋气之清凉也。”两千年来,中国文人喜欢以“露”作为诗名或诗的题目,其义大概如此。
白鹭的最早出现作为“主角”的诗篇,也许要算陈陶的《白鹭诗》。“水村山郭酒旗风。南陌东阡社鼓声。白鹭起飞冲天去,一道霞光出谷中。”诗的后两句,才是真正的画龙点睛之笔,如此众多的白鹭突然飞起来,带起的是“一道霞光”,笔触轻灵,意境深远,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和回味。
唐代李白诗兴固然很高,但这么一个描写白鹭的诗句却只觉诗平平无奇:“应怜屐齿印苍苔,小立踟蹰白鹭飞。”
崔颢写道:“数点飞红下碧天,白鹭飞来几处烟”,这首诗描述了黄昏时分,夕阳西下,几声鸟鸣从碧蓝的天空中传来,一只白鹭从烟雾腾腾的芦苇荡中飞出,在晚霞中翩翩起舞。诗句意境优美,描绘生动,给人以美的享受。
到了宋代,出现了很多描写白鹭的诗句,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苏轼的“野渡无人舟自横,江春入旧时月色”。这个场景,只有白鹭才能担任主角。白鹭的出现,不仅给这幅画卷增加了生机,而且使之更加诗情画意。
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晚年心境落寞,他用白鹭作为自己内心的投射,“风急云平见素衣,白鹭飞过野溪西”。诗中,诗人用“素衣”来形容白鹭洁白如雪的羽毛,突出了白鹭的清丽脱俗、超然物外的姿态。词中“风急云平见素衣”点出白鹭栖息在自然界清风徐来的环境中,以纯洁的白色身姿出现在诗人的视野之内,“白鹭飞过野溪西”仅用短短的几个字描绘了白鹭飞翔的场景,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孤寂落寞的心境。
白鹭的形象在诗词歌赋中是多变的,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都非常生动形象,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