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居易的《雨夜一诗》表达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思念和对离别之苦的感慨。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(今陕西渭南市)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
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元和四年(809年)调任江州司马时所作。当时,白居易因得罪权贵,被贬为江州司马。在江州期间,白居易远离朝廷,心情抑郁,经常写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。《雨夜一诗》就是他在江州期间所作的众多诗歌之一。
原文:
夜雨寄北
君问归期未有期,
巴山夜雨涨秋池。
何当共剪西窗烛,
却话巴山夜雨时。
注释:
1. 君:指诗人思念的人,可能是诗人的妻子、朋友或亲人。
2. 归期:归来之期。
3. 巴山:即今四川、湖北一带的山脉。
4. 夜雨:指夜晚下的大雨。
5. 秋池:秋季的池塘。
6. 何当:何时。
7. 共剪西窗烛:指夫妻或朋友在一起谈心。
8. 却话:谈论。
这首诗首联“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”,诗人直接点出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和对归期未定的焦虑。次联“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”,诗人想象着与心上人团聚时的情景,希望能与心上人共剪西窗烛,谈论巴山夜雨时的情景。这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思念和对团聚的渴望。
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,感情真挚深沉,是白居易代表作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