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居易(772年—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(今陕西渭南)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诗歌理论主张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。白居易倡导的诗歌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白居易认为,诗歌应该反映现实生活,为现实服务。他反对那些脱离现实、空洞无物的诗歌,主张诗歌应该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。也就是说,诗歌应该与时代紧密结合,反映社会的现实问题,为社会服务。
白居易主张诗歌应该有讽谕作用,能够对社会弊端进行批评和揭露。他认为,讽谕诗可以“补察时政,匡救世道”,起到积极的社会作用。
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的“新乐府”运动,是唐代诗坛上的一次重大变革。新乐府诗歌继承了汉魏六朝乐府诗的传统,但又有所发展和创新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歌,题材广泛,内容丰富,语言通俗易懂,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讽谕性。
白居易主张诗歌应该通俗易懂,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。他反对那些晦涩难懂、故弄玄虚的诗歌,主张诗歌应该“老妪能解”。
白居易认为,诗歌应该以情感人,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。他反对那些枯燥无味、缺乏情感的诗歌,主张诗歌应该“感人心者,莫先乎情”。
白居易的诗歌理论,在唐代诗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他的诗歌,以其现实性、讽谕性、通俗易懂性和情感丰富性,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。白居易的诗歌理论,对于后世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