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:杜甫
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
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
野径云俱黑,江船火独明。
晓看红湿处,花重锦官城。
761年(唐代宗宝应元年)春天,杜甫滞留在四川成都已经七年多了。他的家眷流离失所,自己也备受战乱之苦。这年初春,杜甫无意中游览城西郊,突遭雨打,衣衫淋漓。他并不因此扫兴,反而感到有些喜悦和欣慰。这喜悦和欣慰不仅出于春雨及时,滋润万物,还由于他对新政的赞赏。
这场好雨好像知道时节,春天来了就降落。随着微风悄悄地飘洒在夜间,滋润万物却悄无声息。
野径和小山在黑云笼罩下模糊一片,唯独江船上闪烁着灯光。
黎明时分再看春雨刚刚润湿的地方,锦官城内鲜花盛开,显得更加娇艳。
这首诗围绕“喜雨”来写,但着笔并不专写春雨,杜甫把握住细雨濛濛这一特征,加以想象和夸张,写出了喜雨之由、喜雨之状、喜雨之果,多角度地抒发了诗人喜爱春雨的感情。
诗歌第一联“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”,雨是春天的甘霖,诗人以拟人的笔调写出春雨“知时节”,即明白时令,知道时令到了春天就该降落。一改人们常说的“春雨贵如油”,说这春雨是“好雨”。由此可见,诗人对这场春雨是多么的喜爱。
诗歌第二联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”,这是诗中最精彩的“写雨”之句。詩人采用拟物的手法,将“雨”人格化,想象雨点随风轻柔飘洒,在夜深人静时不知不觉地滋润万物,令大地万物复苏。夜深人静,万籁俱寂之时,春雨悄无声息地飘落着,滋润着大地万物,体现着春夜的静谧和春雨的细密。
诗歌第三联“野径云俱黑,江船火独明。”,此时,诗人以动静结合的手法从侧面烘托春雨的滋润细无声。“野径云俱黑”,是指因为天黑雨大,春雨随风飘洒在昏黑的野径上,使蜿蜒崎岖的小路隐没在黑暗之中,难以辨认。这句诗运用比喻的手法,将春雨和黑云融合在一起,描绘出春夜雨中的景象。“江船火独明”,是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在雨夜中熠熠闪亮,照亮黑暗的江面。这一句诗鲜明地映衬出春雨飘洒的景象,极富画面感。
诗歌第四联“晓看红湿处,花重锦官城。”,诗人于次日早晨起来观察春雨后的景色,“红”是指花朵的娇艳,“锦官城”则指成都。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手法,写出了春雨滋润后的春花与春城的美景,体现了春夜雨后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。“花重锦官城”,诗人在早春的成都,惊喜地发现漫山遍野的花朵在春雨的滋润下更加鲜艳娇美,整个锦官城都沉浸在一片春雨后的清新明丽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