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题西林壁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唐代诗人苏轼的诗,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(1082年)四月,苏轼在杭州游览西湖时所作。全诗如下: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从正面看庐山,它像山岭一样平缓绵延;从侧面看,它又像山峰一样高耸挺拔。远看,庐山高耸入云,近看,庐山又低矮平缓。无论是远看还是近看,庐山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。
诗人站在庐山中,由于身处庐山中,所以无法看到庐山的全貌,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,因而无法认识庐山的真正面貌。这就好比一个人身处某个局限的圈子里,只能看到局部的情况,而无法看到整体的情况一样。
题: 题写。
西林壁: 在今江西庐山五老峰下,为苏轼谪居庐山时常游之地。
横: 横着看。
岭: 山岭。
侧: 侧面。
峰: 山峰。
远近: 距离的远近。
高低: 高度的高低。
各不同: 各不相同。
不识: 不认识。
庐山: 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。
真面目: 本来的面貌。
只缘: 仅仅因为。
身在: 身处。
此山中: 庐山中。
这首诗,苏轼用生动形象的比喻,深刻地揭示了人们认识事物必须跳出局限,才能获得全面深刻的道理。这首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成为人们认识事物、对待问题的座右铭。
这首诗还被历代书法家广泛传诵,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、柳公权、蔡襄、米芾等人都曾写过这首诗的书法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