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居易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文坛领袖。他主张“文章合为时而用”,诗歌应该反映现实生活,针砭时弊。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,富于生活气息,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。
白居易写《池上篇·赠友人王十八员外》的诗歌背景:这首诗是白居易在苏州刺史任内所作。当时,他因官场失意,心情郁闷,经常在池上垂钓,以排遣心中的烦闷。一天,他看到一群白鹭在池边嬉戏,诗兴大发,遂写下了这首诗。
《池上篇·赠友人王十八员外》第一节描述了诗人在池塘边的悠闲生活:“绿杨荫里白沙堤”,诗人沿着绿杨成荫的堤坝信步而行。堤坝的旁边是一片白茫茫的沙滩,“水满田畴稻叶齐”,稻田里的水很满,稻叶长得也很整齐,这是丰收在望的景象。“田夫荷锄至相见”,一个农夫拿着锄头从远处走来,看到诗人后,停下脚步向诗人问好。这两句诗反映出诗人与农夫的友好关系,也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。
《池上篇·赠友人王十八员外》第二节描写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:“草铺坐处时闻鹊”,诗人在草地上铺好坐垫,坐下后,不时听到鹊儿在枝头欢快地鸣叫。“花落阶前不扫泥”,花瓣飘落台阶前,诗人却没有扫去,他喜欢这种自然纯朴的生活方式。这两句诗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界的美好景物与生灵充满热爱之情。
第三节描写诗人悠闲自在的心境:“鱼戏清泉响有情”,诗人看到池塘里的小鱼在清澈的泉水里游来游去,发出阵阵欢快的叫声,仿佛与诗人有了感情。“且用危竿学钓鱼”,诗人拿着一根竹竿,学着钓鱼。钓鱼时,他心无杂念,只专注于眼前的鱼,这种专心致志的态度与钓鱼的技巧无关,而是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。
第四节描写诗人在池边偶然遇到友人,与友人同钓的情景:“客来同此意相欢”,有客人来到池边,与诗人同钓。两人互相切磋钓鱼的技巧,分享彼此的乐趣。诗人还用酒与佳肴招待客人,两人在池边开怀畅饮,其乐融融。
第五节描写诗人与客人告别时的情景:“日暮东林寺钟声”,太阳快落山了,从东林寺传来钟声。诗人与客人意犹未尽,但不得不告别。两人依依惜别,相约下次再聚。
第六节是诗人的总结:“世事静时惟晤友”,诗人认为,在纷扰的世事中,只有与知己好友相聚的时候,才能真正的静下心来。这说明诗人厌倦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,向往一种闲适清幽的生活。
《池上篇·赠友人王十八员外》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,对自然界的美好景物与生灵的热爱之情,以及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。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,富于生活气息,是白居易诗歌中的佳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