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临中夏,时清日又长。
盐梅已佐鼎,羔豚始荐尝。
艾叶添竞渡,蒲剑杂儿童。
游宦皆得遍,佳节复谁同?
端午节快到了,正值仲夏节气,天气晴朗,白昼更长。
盐渍的梅子已经用来调味菜肴,绵羊和猪肉也开始摆上餐桌。
人们用艾叶在竞渡中获胜,用蒲剑与孩子们嬉戏玩耍。
游宦在外的官员都得以回家团聚,可是佳节还需要谁来共享呢?
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纪念屈原而设立。这首诗描述了端午时节的民俗风情,描写了端午节的活动,表达了仕途中寂寞的哀叹。
诗词一开始点明了节日的名称,端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之一。中国传统文化的诗词歌赋中,端午节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。
诗词第一句中的“盐梅”指的就是著名的端午节龙舟竞渡,是端午节期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举行的一场激烈的比赛。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,中国传统文化的诗词歌赋中常常以此为题材。
诗词第二句中的“羔豚”则是指端午节期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举行的祭祀活动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,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屈原,并吃粽子。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物,中国传统文化的诗词歌赋中常常以此为题材。
诗词第三句中的“艾叶”则是指端午节期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举行的花船竞渡,是端午节期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举行的一场激烈的比赛。花船竞渡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,中国传统文化的诗词歌赋中常常以此为题材。
诗词第四句中的“蒲剑”则是指端午节期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举行的舞狮子,是端午节期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举行的一场激烈的比赛。舞狮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,中国传统文化的诗词歌赋中常常以此为题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