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诗出自苏轼(1037-1101)的《题西林壁》。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,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世称“苏东坡”。《题西林壁》是苏轼于元丰七年(1084)春,游庐山时所作。当时,苏轼正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,心情抑郁,但面对庐山的壮丽景色,他还是被深深吸引了。这首诗便是在这种心境下写下的。
全诗只有四句,但意境深远。第一句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,意思是说,如果不走出庐山,就无法看清庐山的全貌。这句诗形象地比喻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。当我们身处事中时,往往会囿于一孔之见,难以把握事物的整体面貌。只有跳出事外,才能以客观的视角审视事物,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。
第二句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,意思是说,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,呈现出的景色也不同。这句诗进一步阐释了第一句的含义。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,包括观察的角度、距离、高度等。因此,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、不全面的。只有从多个角度、多个层面去看待事物,才能对事物有更全面、更深刻的认识。
第三句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,意思是说,如果不走出庐山,就无法看清庐山的全貌。这句诗与第一句呼应,进一步强调了跳出事外的重要性。只有跳出事外,才能摆脱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,才能对事物做出客观的判断。这句诗也告诉我们,要认识事物,就必须要有全局的观念,要跳出事物的局部,才能看到事物的整体。
第四句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,意思是说,只有登上庐山的最高峰,才能俯瞰众山,领略庐山的壮丽景色。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庐山的向往之情,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追求。苏轼一生坎坷,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态度,他相信只要自己努力,就一定能登上人生的最高峰。这句诗也告诉我们,要成就一番事业,就必须要有远大的目标,要有登高望远的志向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