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出塞》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,写于公元744年(天宝三载)。这首诗以慷慨激昂的笔调,描绘了唐朝将士出塞征战的壮丽场景,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的赞美和敬仰之情。
公元744年(天宝三载),唐朝与吐蕃发生战争。吐蕃军队深入唐朝境内,攻占了河西走廊。唐玄宗命郭子仪率军出塞征讨吐蕃。王昌龄当时正在河西走廊担任幕僚,亲眼目睹了唐军出征的盛况,于是写下了这首诗。
原文:
秦时明月汉时关,
万里长征人未还。
但使龙城飞将在,
不教胡马度阴山。
注释:
1. 秦时明月汉时关:秦朝的明月,汉朝的关塞。指秦汉以来,边塞战争不断。
2. 万里长征人未还:长途跋涉,远征在外,士兵们还没有回来。
3. 但使龙城飞将在:只要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。
4. 不教胡马度阴山:就不会让胡人的马匹越过阴山。
这首诗共四句,每句七个字,押平声韵。诗歌开篇两句,借用秦汉时期的明月和关塞,来烘托边塞战争的悠久历史。中间两句,抒发诗人对将士们的赞美和敬仰之情。诗歌语言简洁明了,感情豪迈激昂,体现了盛唐时期边塞诗歌的特色。
第一句“秦时明月汉时关”,诗人用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关塞,来烘托边塞战争的悠久历史。秦朝和汉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辽阔、国力强大的王朝,它们都曾与北方游牧民族发生过战争。明月和关塞都是边塞战争的见证者,它们见证了无数将士的浴血奋战和壮烈牺牲。
第二句“万里长征人未还”,诗人描写了将士们长途跋涉,远征在外,还没有回来的情景。这句诗既是对将士们的赞美,也是对战争的控诉。将士们为了国家的安危,抛头颅洒热血,却迟迟不能回到家乡,令人感慨万千。
第三句“但使龙城飞将在”,诗人表达了对将士们的赞美和敬仰之情。龙城飞将军李广是汉朝著名的将领,他骁勇善战,威震匈奴。诗人希望李广能够再次出征,为国效力。
《出塞》是一首豪迈激昂的边塞诗,诗人通过对秦汉时期的明月和关塞的描写,以及对将士们的赞美和敬仰之情,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担忧。这首诗体现了盛唐时期边塞诗歌的特色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