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从军行》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,全诗共十六句。这首诗以一个从军老兵的口吻,讲述了从军征战的艰辛与悲壮,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。
具体内容:
王昌龄生活的时代正是盛唐时期,当时天下承平日久,国泰民安,唐朝的疆域也空前辽阔。但是,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的不断侵扰,边境的战争也时有发生。王昌龄作为一名爱国诗人,对于边塞的战事十分关注,经常写诗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厌恶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。
开篇两句点题:
> 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
诗人以“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”两句点题,寥寥数笔,便勾勒出一幅边塞荒凉、战火纷飞的景象。青海是唐代西部的边塞之地,这里长年云雾缭绕,积雪皑皑,气候恶劣,环境十分艰苦。而“孤城遥望玉门关”一句,更是点明了诗歌的背景——边塞战场。玉门关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,也是中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。这里曾见证过无数的战火与硝烟,也是无数中原儿郎的葬身之地。
中间八句铺陈:
> 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> 蛾眉曾有人笑语,戍鼓断人肠。
> 边风飘絮满关山,黄河远上白云间。
> 一片孤城万仞山,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
在中间八句中,诗人通过一系列的意象,铺陈了边塞战争的艰辛与悲壮。
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”两句,写出了将士们在边塞战场上奋勇杀敌、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。他们身披金甲,征战沙场,百战不休,誓要攻破楼兰,凯旋而归。
“蛾眉曾有人笑语,戍鼓断人肠”两句,以戍鼓声的突然响起,打破了曾经美好而温馨的回忆。戍鼓声声,催人泪下,令人心肠寸断。
“边风飘絮满关山,黄河远上白云间”两句,写出了边塞的荒凉与萧瑟。边风呼啸,黄沙漫天,就像四处飘飞的絮花,令人倍感凄凉。而远处的黄河波涛汹涌,白云缭绕,更增添了几分悲壮的气氛。
“一片孤城万仞山,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”两句,写出了边塞的艰苦与绝望。一片孤城,矗立在万仞高山之中,显得格外渺小与孤寂。羌笛声声,凄凉悲切,令人不禁心生怨恨。然而,即使如此,春风也无法吹拂到玉门关,这里永远都是冰天雪地,毫无生机。
最后六句抒情:
> 征人愿得早还家,胡虏不敢窥汉地,瀚海阑干百丈冰,愁云惨淡万里凝。
在最后六句中,诗人抒发了对战争的厌恶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。
“征人愿得早还家,胡虏不敢窥汉地”两句,表达了将士们对战争的厌倦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。他们希望能够早日回到家乡,与家人团聚,不再饱经战争的苦难。他们还希望能够保卫自己的国家,让胡虏不敢觊觎汉地,使大唐的疆域更加稳固。
“瀚海阑干百丈冰,愁云惨淡万里凝”两句,写出了边塞的寒冷与荒凉。瀚海茫茫,冰天雪地,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。这样的气候环境,让人感到无比的寒冷与萧瑟。而愁云惨淡,更是增添了几分悲壮与绝望。
综观全诗,《从军行》以一个从军老兵的口吻,讲述了从军征战的艰辛与悲壮,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。诗歌语言质朴无华,感情深沉真挚,具有很强的感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