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,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。当时,安史叛军在河北、河南一带肆虐,唐玄宗逃到四川,唐肃宗在灵武即位,唐朝军队在各地与叛军作战。
内容:
其一:
青海长云暗雪山,
孤城遥望玉门关。
黄沙百战穿金甲,
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意思:青海湖上的长云遮掩着雪山,河西走廊的孤城遥望着玉门关。黄沙百战穿破了将士们的金甲,如果不能平定楼兰,誓不回还。这是战士们出发前的誓言,表达了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。
其二:
秦时明月汉时关,
万里长征人未还。
但使龙城飞将在,
不教胡马度阴山。
意思:秦朝的明月照耀着汉朝的关塞,万里长征的战士们还没有回来。如果当年龙城飞将李广还在,就不会让胡人的铁骑越过阴山。这是战士们在征途中对战争的感叹,也是对李广的怀念。
其三:
烽火连三月,
家书抵万金。
白头搔更短,
浑欲不胜簪。
意思:边塞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头发已经白了,白发搔短了,几乎插不下簪子了。这是战士们在战争中对思念家乡的亲人的思念。
其四:
君不见沙场征战苦,
至今犹忆李将军。
白骨露于野,
千里无鸡鸣。
意思:君不见沙场征战的艰苦,到现在还记得李将军的威名。白骨露在野外,千里之内没有鸡鸣。这是战士们在战争中对战争的残酷的感受。
其五:
青海长云暗雪山,
孤城遥望玉门关。
黄沙百战穿金甲,
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意思:这首诗的最后两句重复了第一首诗的最后两句,再次强调了战士们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。
整体思想:这首诗通过对战士们出发前、征途中、对亲人的思念、对战争的残酷的感受等方面的描写,表现了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,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感受和对和平的渴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