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油诗一词最早见于唐朝诗人杜甫的《戏为六绝句》中,其中有一句是:“熟精文选理,生怕出新奇。或看钻戒袜,却恨踏油诗。”这里,杜甫用“油诗”来形容那些内容贫乏、语言俚俗的诗歌,并将其与“钻戒袜”相提并论,可见他对此类诗歌的态度是十分轻蔑的。
到了宋朝,打油诗一词的使用更加广泛,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诗歌体裁。宋人洪迈在其《夷坚志》中曾记载:“予友王君玉,工于诗,而尤喜为打油诗。”可见,打油诗在宋代已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诗歌形式。
宋人刘克庄在其《后村诗话》中对打油诗进行了定义,他认为:“打油诗,本唐人戏作,句率多取五字。宋末吴中士人祖之,或至七言,皆不押韵,惟上下句末字协音,钝于辞章,不为诗体。”由此可见,打油诗的主要特点是句式自由、押韵不严格,语言浅白俚俗,内容幽默诙谐。正是由于这些特点,打油诗在当时深受文人的喜爱,并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诗歌形式。
元代以后,打油诗逐渐衰落,但仍有部分诗人对其情有独钟。明代李东阳、清代袁枚等诗人皆有打油诗作品传世。近代以来,随着白话诗的兴起,打油诗逐渐淡出了诗坛,但其幽默诙谐、通俗易懂的特点仍然为人们所喜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