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人:王之涣
年代:唐朝
体裁:五言绝句
全诗:
白日依山尽,
黄河入海流。
欲穷千里目,
更上一层楼。
诗词背景:
鹳雀楼,故址在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永济东关镇境内,建于唐贞观十五年(公元641年),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胜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。历经多次毁建,明嘉靖三十三年(公元1554年)毁于火灾后,始未再建。
王之涣于唐开元十九年(公元731年)进士及第,二十六年(公元738年)登进士第。唐玄宗天宝年间,官至文部郎中。诗风飘逸豪迈,多被后人传诵。
诗词大意:
从高耸的鹳雀楼上眺望,只见夕阳正缓缓地躲到西山之中,如同依恋不舍。那波涛滚滚的黄河,浩浩荡荡地奔向海洋,经久不息。如果想将眼前这辽阔的景色一览无余,那么就应当登上更高一层楼。
诗词赏析:
这首诗描绘了鹳雀楼的壮美景色,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理想抱负。诗中使用对比的手法,将夕阳落山与黄河东流的景象相对比,突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永恒的魅力。同时,诗人也借此抒发了想要登高望远,穷探天下的雄心壮志。
首句“白日依山尽”,写夕阳西下,太阳仿佛依恋着西山,不愿离去。这句诗动静结合,将静止的太阳与动态的山相比较,描绘出了太阳落山的壮观景象。
颔联“黄河入海流”,写浩荡的黄河奔流入海,气势恢宏,无边无际。这一句将镜头拉远,描绘了黄河的壮观景象。同时,也与首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突出黄河的永恒不息的生命力。
颈联“欲穷千里目”,写诗人登上鹳雀楼,极目远眺,想要将千里之内的景色尽收眼底。这一句抒发了诗人想要登高望远,穷探天下的雄心壮志。
尾联“更上一层楼”,写诗人为了能够将千里之内的景色尽收眼底,决定登上更高一层楼。这一句点明了诗题,升华了主题,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,永不满足的精神。
全诗语言简洁凝练,意境深远,充分展现了鹳雀楼的壮美景色和诗人的远大理想抱负。